扇底风动墨生花——刘正恽花鸟画扇面浅识
作者 齐珏
清风徐来,墨韵凝香,刘正恽先生扇面精品展启幕。翻阅本次展览的画集,正恽先生的花鸟画扇面恰似一曲流动的诗歌,为浮躁的画坛唱响一曲“承古开新”的夜曲,为我们展现出他深植津沽文脉,以现代视觉语言重构传统形制的审美境界。
正恽先生在艺术创作中追求“用线”的极致,他强调“笔墨立骨”,墨线既有石鼓文的金石质感又有狂草书的流畅性,“先练铁线,后变万千”。如在其扇画《葡萄小鸟》中,他以篆籀笔法蜿蜒盘曲画藤蔓,画枝干则以枯笔皴擦表现苍劲风骨,与之相对比的是点染花瓣的湿墨润泽,浓淡交替间暗合“干裂秋风,润含春雨” 的诗意。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的师训则化为《多子酱》中石榴的意象化处理:以泼墨写果粒,以点去绘藤蔓,色彩明艳不俗,印映了他“创新需先知古,无旧无以言新”的思辨。
在构图上,正恽先生突破传统扇面“上密下疏”的窠白,将弧形扇面转化为现代构成的实验场。如《香中前有韵》以左右构图打破审美疲劳,左实右虚,左密右疏,《鸣蝉》亦是如此,在角落以细笔勾画鸣蝉,画面大量留白给人“无象之象”的想象空间,虚实处理既延续了津派“重意境”的传统,又注入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表达。
展开剩余69%在传统日渐式微的当下,正恽先生是一位坚定的传统守护者,他以扎实的传统笔墨抵制“形式至上”的浮躁,其作品中蕴含的文人画精神与津门“雅俗共赏”的地域品格一脉相承;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勇敢的革新者,他将现代构成意识、色彩观念融入扇面创作,将当代审美与古典情趣相结合,赋予作品浓浓的时代气息。姜维群先生曾评价其“集梁崎、许麟庐之长而得自家心源”。刘正恽在津派绘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,以“寻门而入,破门而出”的实践,证明了传统形制在当代的生命力。
在津派绘画谱系中,刘正恽以其独特的面貌成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节点。他以书法入画的线条功力、因形造境的构图智慧,以及“师古而不泥古”的创新意识,透过小写意花鸟这一载体,构建了“传统基因一个人语言一时代审美”的三重对话。
当扇底清风拂过,正恽先生的花鸟画扇面艺术正续写着津活画坛的艺脉,更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勃勃生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盈配资,湖北配资平台,河北龙坤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